法國紀實攝影大師布勒松提出著名的“決定性瞬間”理論,這一“決定性瞬間”無可辯駁地指明了紀實攝影作品的成敗所在。
那么,如何捕捉到那個“決定性瞬間”呢?作者認為,利用新聞事件現場獲得的短短數分鐘(拍攝)時間,最大限度地思考畫面的主題(報道的價值),它的美學成份和構成要素,設法突出圖片的視覺中心——“強點”,是獲得紀實攝影“決定性瞬間”的關鍵。
要獲得布勒松提出的“決定性瞬間”的畫面,固然離不開人物姿態、表情、場面氣氛、色彩、光線、影調等眾多的元素,而畫面的“強點”則屬于上述元素的“集中表達”,是紀實攝影圖片的靈魂要素。正是由于它的出現,才構成了體現“決定性瞬間”魅力的畫面。
一幅新聞圖片的“強點”,不僅能夠有效地引導、調動、留住受眾的視線,更能找出紛亂事件(相關人物、場景或其他有記錄價值的主體)的秩序,揭示出畫面中相關信息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
一、好的新聞圖片在于它的“強點”給力
1.“強點”在畫面中的形成
“強點”是圖片構圖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它不能孤立地存在。新聞圖片是靠形象語言來傳遞新聞信息的,它幾乎不受閱讀者的地域差異和文化程度的限制,完整和優美的畫面能產生巨大的視覺沖擊,并加強傳播的感染力。要達到這一目的,必須從構圖美學角度來充分認識。構圖的目的和作用,無疑是把新聞事件的主題更精煉地表現在畫面上。也就是通過構圖把要傳遞的主題和主體突現在畫面最搶眼的區域,以適應人們的閱讀習慣與審美趣味。
“構圖是一個思維過程,它從自然存在的混亂事物之中找出秩序;構圖是一個組織過程,它把大量散亂的構圖要素組織成為一個可以理解的整體;構圖是對這些要素的反映過程,也是想方設法組織這些要素的過程,目的是讓這些要素向人們傳達攝影記者已經體會到的興奮、崇敬、畏懼、驚異或同現。
通過構圖把主體突出地顯示在畫面中,“強點”也就成了畫面構成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這種做法是無法替代的一種手段和方式。如今,當你在使用現代化的數碼照相機時,其中一項小小的設置又往往被疏忽,數碼照相機內已設置一種程序叫做取景“網格效果”,打開菜單就可以激活使用。這種淡淡的網格效果就是采用的九宮格原理,把畫面分割成井字形,它有助于取景構圖的需要。如此看似簡單的線條卻往往認為它只有一個功能,是為端正地平線或建筑物的垂直性而設置,其實不然,這其中還包括著“黃金分割法”,對于強點在構圖中的位置,有著美學意義的指示作用。
2.視覺“強點”的美學依據
在說明圖片“強點”的作用前,先了解一下黃金分割的比例關系。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在當時有限的科學條件下大膽地斷言:一條線段的某一部分與另一部分之比,如果正好等于另一部分同整個線段的比即0.618,這樣的幾何比例會給視覺產生一種美感,這一黃金分割理論首先被用于古西臘的建筑上。黃金分割法隨后又被構圖學簡化為“三分法”, 把畫面用井字形進行分割,成為九宮格,“將被攝主體或重要的景物,放置在畫面‘九宮格’交叉點位置上的構圖格式。畫面中的‘井’字形的四個交叉點,就是主體的最佳位置。這種構圖形式較為符合人的視覺習慣,主體自然成為視覺中心” 。
這一交叉點的位置基本符合黃金分割比例。當畫面主體放置在這一紅點位置時,就可避免畫面出現對稱式的呆板。對稱式構圖看似把主體放置在中央最為顯著的地方,而實際上往往令人生厭;而把主體放置在畫面的紅點附近,讓主體更為突出,畫面更趨和諧,能呈現出畫面趣味中心的動感和活力。
3.“強點”容易被忽視的原因
一張圖片只能有一個主題,所有的構圖元素,都必須服從主題、配合主題、烘托主題,突出主題;而沒有“強點”、“趣味中心”的圖片,則不可能有力地表達圖片的主題。
“強點”,這一看似簡單的方法,卻又常常被新聞攝影所忽視,原因主要是認為這種方式適用于藝術攝影創作,而新聞攝影是“純客觀”表達,見到啥就拍啥,構圖方式無須講究。而事實上圖片新聞作為一種視覺形式出現,是依靠形象傳遞新聞事件信息,這就必然與平面美學、視覺藝術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它們之間有著思想傳遞和審美意義上的共性,藝術作品和新聞攝影作品都必須有視覺“趣味中心”。
二、“強點”如何在新聞圖片中“主動表現”
新聞攝影是依靠視覺形象傳遞信息,攝影的特性決定了它離不開光線照射所產生的效果。光線首先表現在對色彩顯示,色彩又刺激著人們視覺的不同反應;光線的強弱、明暗的對比也直接影響著環境氣氛。這些景物色彩效果的鮮明,畫面所呈現的高低影調和對比關系,則往往可以通過攝影記者的主觀愿望得以調整,這種調整并不違背新聞真實性的原則。只是從視覺角度進行適宜的調整,在進行適宜的調整中必須考慮到畫面的構成和視覺強點的位置,強點可以通過色彩的對比、光線的反差得到烘托和強調。
2002年10月,上海盧浦大橋建設處于尾聲,根據設計要求要等待自然氣溫達到20攝氏度才能使大橋中心的鋼梁合攏,合攏后就必須立即插入數十根鉚釘進行固定。為了等待這一溫度,建設者們日夜守候在鋼梁邊。為拍攝到這一場景,攝影記者同樣需要日夜等候。由于現場的拍攝條件極為艱苦,深夜江面上風力又很大,只能一只手抱住鋼梁,用另一只手操作照相機,拍攝的照片畫面零亂,主體不夠突出。編輯于是在發稿時對畫面進行了裁切,使建設者徹夜艱辛等候的場景成為視覺中心的強點,這樣的做法并沒有破壞新聞真實的原則,反而讓這幅圖片得到了“起死回生”的效果,成為版面上的主打圖片。
新聞攝影是以直觀的視覺形象傳遞新聞事實,在嚴格遵循新聞真實性原則的前提下,就要考慮在最大限度上提升畫面形象語言的功能,使畫面產生耐人尋味的趣味中心。這個中心就是所反映的新聞主體,只有舍棄與趣味中心強點無關的東西,才能強調出主體;只有主體得到充分的體現才能表達出新聞的主題,讓讀者在有限的畫面中解讀新聞主題,接受新聞所傳遞的信息。
攝影記者在把轉瞬即逝的新聞事實記錄下來的同時,為了提高畫面語言的感染力,需要取得構圖的主動性,還應有充分的預見性,以便迅速占據能準確捕捉最佳畫面的拍攝點。“新聞攝影構圖的所有目的,是為了揭示新聞事實的內容和意義,有創造性地提高新聞照片畫面的表現力和審美效果。”?圖象畫面中最基本的形成元素是光線,光線是構成攝影畫面明暗層次、色彩對比的重要條件。通過不同的光線處理,能使畫面的影調層次發生變化,通過明暗變化,來突出主體是最為有效的措施。攝影記者通過對現場光線的把握,對照相機曝光速度和光圈的調整,使背景與主體產生空間感,一幅優秀的新聞攝影作品,對于光線的應用起著相當大的作用。通過對光線的認識和利用可以使主體在環境背景的陪襯下成為畫面的視覺“強點”。
我國著名攝影家吳印咸先生1939年拍攝了《白求恩大夫搶救傷病員》,這幅經典紀實圖片在構圖、光影、背景的處理上堪稱極致。占據畫面上方的屋沿,交代了事件發生的地點(小廟),簡陋的手術臺和手術器械交代了當時艱苦的條件。更為突出的是吳印咸先生充分地應用了現場自然光線和構圖元素,反映出攝影家精湛的表現手段。然而這一切都是現場自然光線條件下所抓取的典型瞬間,并非有人工光源的輔助。畫面中深暗的背景上突出了白求恩大夫的形象,讓主體人物處于畫面的強點上。這樣的紀實圖片其畫面語言的感染力和視覺沖擊力,使之永遠成為一幅典型的傳世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