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攝影日益大眾化的條件下,照片成為了觀看世界的方式,視覺元素的滲透愈加深厚,人們對于影像追求的方式各不相同,導致觀者對于圖片的內容和思想都有了質的提高和飛躍。對于攝影作品來說,怎樣觀看,如何用屬于自己的方式去觀看,觀看的時候該如何擺正自己的位置,顯的尤為重要。
每一個人用自己的鏡頭框取著不一樣的事物,通常都站在主觀的立場上去攝取影像,所以折射出來的畫面都具備很獨自的風格,但是如何把眼睛看到的和心理感受到的語言,用符合個人獨特風格的方式呈現給受眾?
視覺觀看不單是鏡頭的直接框取,更應該是攝影者本身對于拍攝對象的體會和感受:我為什么要觀看,所看和所想是否能夠被他人認同?在觀看時怎樣去突破固有方式,形成新視點?只有當攝影人從這些角度出發去創作,照片才能夠真正成為攝影作品。
卡帕曾這樣說過:“你拍的不夠好,是因為你靠的不夠近!”許多人的理解為物理的距離,但是卻忽略了心理的距離。在拍攝主體事物的時候,我們往往沒有更深入地走進去,這個“走”應該就是觀看的立場和定位,因而進一步決定了作品呈現的距離。當觀看很多影像作品時,尤其是紀實影像作品時,有些你覺得能夠一下子走進去,實在地感受到作品的訴求;有的卻覺得距離很遙遠,無法看清作品的思想內涵。這樣的距離恰恰是攝影者無意識留下的,透過作品讓觀者看到了他個人的立場和態度。
攝影的觀看,不能僅停留在表面,更應該從藝術層面,受眾范圍、文化底蘊上去探索,讓影像留存獨特的“記憶”,把觀看和體會用更直接的方式傳達出來。